便利店新零售的哲学推进便利店的改革与发展

  货架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21-07-28

  “以前我们这种小店卖点零食、日用品,日子过的还不错,可是现在,压力非常大,很多年轻人都开始网络购物,生意越来越不好做,房租每个月都涨,哎,不知道我们还能撑多久。”憨厚的老王夫妇如今日子过一天算一天,作为邻居看着委实难过,但是也只是无能为力。

便利店货架实拍图
(便利店货架单面H款)

 

  当时代开始变革的时候,没有人阻挡历史的前进

  新零售大潮正汹涌而来,伴随着大数据、生物识别、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成熟,以及房屋租金、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压力下,便利店行业也开始了彻底变革,未来便利店的核心,是技术还是人,也成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,没人知道答案。
 

  伴随着腾讯及阿里的强势进入,新零售行业开始了变革大戏。
 

  传统超市的自我革命
 

  生存还是毁灭,这是一个问题。

  ——莎士比亚
 

  与其被新零售入侵者毁灭,还不如自我革命。
 

  于是,伴随着“无人”概念的兴起,各大传统超市开始了自我革命。
 

  周末的下午,北京某永辉超市的收银台依旧人满为患。
 

  一台又一台自助收款机孤零零的站在几米远的地方,显然尴尬而又多余。
 

  不是新零售能够加快结账速度码?怎么成了这个样子?
 

 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。
 

  长远来看,未来的零售行业,重复简单的人工需求将全面被技术取代这是必然趋势,但多层次、细致的服务还是会由人来提供,这是无人否认的事实。

便利店货架实拍图
(便利店单面货架H款)

  零售的哲学
 

  “消费即是心理战,零售更是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心理肉搏战。”
 

  这是7-Eleven帝国的缔造者铃木敏文印在其自述《零售的哲学》中文版封面上的话。
 

  无论是新零售还是传统零售,同样都遵循零售的本质,那就是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心理战。
 

  而未来的便利店到底是什么样子?
 

  众多人眼里,大家一致认为,“未来的便利店将成为一站式服务中心”。
 

  以全世界最大的便利店7-11为例,在日本提供1285种贴心的服务,从最开始的24小时营业,到支付水电煤、甚至是保险、税金等各类非公共事业费,以及开设ATM机,收发快递,到现在的送货上门,7-11把“便利”几乎做到了极致。
 

  在日本,便利店的定位是:小商圈、制造型连锁零售业。类似的企业有日本的7-11、无印良品、德国ALDI、美国Rite Aid等。这些便利店的共同特征是:只服务于有限的商圈和用户;通过为用户精选高性比的商品和服务,来形成竞争力和差异化;长期发掘固定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和终身价值,从而获得叠加收入。

便利店展示架
(便利店促销展示架)

 

  “便利店从来都不是一个赚钱的生意。零售行业赚钱是没有道理的,事实也是如此。以知名的便利店7-11(国外)、全家(国外)和红旗连锁(国内)为例,其平均净利润率不到3%。而对于全国大多数便利店来说,均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。即便是对于7-11这样的便利店巨头,每家新店都经过了极为详细的测算和估计,每年仍有大量店铺关闭。从投入的角度来看,加盟一家新的便利店动辄80万的投入,如果按1000万的年收入和2%的净利率来看,也需要4年时间才能收回成本,这还没有考虑到品牌方的毛利抽成(>38%)。”某便利店创业者与GPLP君分享了其中的秘密。
 

  那么,既然如此,为何资本对便利店趋之若鹜?
 

  第一是便利店“人均服务人数”。2016年中国平均14,082人拥有一家便利店,2015年平均每15,101人拥有一家便利店。相较于日本、美国和韩国等国家,中国每便利店服务人数仍然过多,是日本7倍,韩国的9倍,具有明显的优化空间。
 

  第二是便利店“单店日均收入”。2016年中国便利店平均销售额是3,714元,比2015年略微增长4%。7-11在日本本土店效突破40,000元,是国内平均水平的11倍。本土便利店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 

  第三是“便利店覆盖率”。按照便利店覆盖率=便利店覆盖面积/城市总面积,便利店覆盖面积=便利店数量*1公里服务半径对应面积计算,国内便利店服务范围占比最高的是深圳(68.4%),即在深圳有近7成的地方可以在1公里半径范围找到便利店;然而这个数字在其他城市更小,在全部338个调查城市中,60%以上的城市便利店覆盖率不到10%。
 

  或许,存在就是合理的,有人愿意买,自然就有人愿意卖。新零售,也不过是一个生意。
 

美承货架微信公众号
(美承货架微信公众号)